2005年10月26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二版: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结案后帮助缓刑少年考上大学
本报记者 蔡亮

  金华婺城法院少年庭在处理青少年刑事案件过程中,不仅注重庭前、庭中的教育工作,还担负起不少未成年犯被判刑后的思想改造。几年来,一批又一批的未成年犯在他们手中接受了惩罚,也在他们手中走向了新生。
  在金华婺城区法院少年庭,有一份特殊的帮教协议书。这份协议书承载了少年庭法官对失足青少年一份浓浓的关爱之情。
  两年前,婺城区法院少年庭对一起抢劫案件进行了审理,几名参与抢劫的未成年罪犯依法受到了惩处。案件虽然已经了结,但其中一名被判缓刑的未成年犯小伟却让少年庭的法官们放心不下。经过研究,他们决定担负起小伟缓刑期间的教育工作,帮助孩子早日走上正途。
  由于小伟的家在山区,交通非常不便,无法及时了解他的改造情况,加上父母亲对他也缺乏管教手段,因此少年庭决定,就近在金华市区内找一家合适的企业,让他边学技术边改造。
 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,实际操作起来却遇到了很多困难。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接受小伟这样的未成年犯。有的婉言拒绝:“我们人手已经够了,也怕教不好孩子。”有的则冷嘲热讽:“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到处都是找工作的,一抓一大把。我们凭什么要接收这个没技术的罪犯?”
  工夫不负有心人,法官们终于联系到一家电镀企业。企业老总是三届金华市人大代表,是当地有名的热心肠。双方终于达成协议:小伟缓刑期间,由该企业为他提供学习、生活的场所,并担负帮教义务。婺城法院院长还亲自上阵,与企业签订了帮教协议书。
  然而由于平时散漫惯了,小伟在企业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,就开始擅自离岗去外面上网玩游戏。企业知道后,一面对他批评教育,一面通知了法庭。
  得知小伟出现反复,法官们就轮流到企业过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,还经常结合以前办过的案子对他进行教育。企业和法庭的共同努力逐渐收到了效果。小伟越来越懂事,不仅不再违规出去玩,还主动把企业支付给他的报酬寄到了家里,只留很少的钱维持生活。
  一次,企业负责人高兴地打来电话,说不久前一天,由于突降暴雨,企业的一批货物必须立即转移到仓库,员工们都被要求紧急加班。小伟并没有接到加班通知,但他主动帮助卸货,表现非常突出。法官们听到这个消息,都会心地笑了。
  小单是金华某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。他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,望子成龙的父母一心想让小单考上大学,于是就让小单来到金华这所以升学率著称的中学就读。
  远离了父母,加上家里给的零花钱又多,小单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“幸福生活”,结交了一帮朋友四处玩乐。一天,他嫌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吃,在夜自习结束后,叫上几个朋友来到学校后门的餐馆“改善伙食”。
  酒足饭饱之后,几个人走在回学校的路上,看到前面有两个低年级学生,小单的一个朋友怂恿他说:“敢不敢敲他们一笔?”小单略一犹豫,仗着酒劲一拍胸脯:“有什么不敢?”几个人就冲上前去威胁两个学生,继而拳打脚踢,最终从两人身上劫得了一笔现金。事实上,当时小单的口袋里还有很多钱,他们只是想感受一下这种“威风”的感觉。
  可“威风”劲还没过去多久,公安局就找上了门。最后,小单等人因犯抢劫罪,都分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。小单由于情节较轻,被判处了缓刑。他在庄严的法庭上流下了悔恨的泪水。
  婺城法院少年庭的法官在审案过程中,很为小单可惜。挺好的一个孩子,就是因为法律意识单薄,竟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。法官们一合计,觉得不能就这样结案了事,应该帮助这个孩子重新树立信心,早日新生。
  由于小单的家在外地,父母又很溺爱,如果让他回家,不仅不利于改造,也不利于法官们监督和教育。少年庭与学校进行了商议,决定让小单继续在学校就读。少年庭的法官还专门找孩子谈了话,希望他能振作起来,努力学习,改变自己。
  两年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。小单的学习成绩提升非常明显。在当年的高考中,他顺利地考进了浙江的一所高校。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,他专程打电话感谢了一直关心他的婺城法院少年庭:“没有你们的关心和爱护,我不会有今天!”(文中人物为化名)